阅读历史 |

第84章(1 / 2)

加入书签

西方的战报已经到了汴京开封。

对于前线取得如此辉煌的大胜,郭荣看着战报,一口气说了六个“好”字。

满朝文臣一片哗然。

满朝武将一阵死寂。

前不久他们才听说西边战事不利,议政厅、枢密院有撤军的意图。

为此他们武将一党还曾幸灾乐祸,暗中放出谣言,说前线失利的原因便是罗幼度拖了后腿。不然以王景、韩令坤的能力,收复四州之地,轻而易举。

没想到短短时间,军情来了翻天覆地的变故。

四州之地短短月余间先后夺得,为他们瞧不起的罗幼度居然大放异彩,在凤州以弱势兵力全歼近乎两倍之敌,逼得敌方大将自刎军前。

王景、韩令坤传来的战报上亦对罗幼度的表现赞不绝口。

打脸来的是如此之快。

文人最大的习惯喜欢吹捧。

罗幼度是大周开国以来为数不多立有军功的文臣,得到了一致好评,吹嘘者遍布朝野,名声大噪,大有新一代儒将的势头。

而赵匡胤天生神勇,武艺冠绝三军,志向远大。自他投军起,便下定决心要一展胸中抱负,出将入相,成为可以与李靖、苏定方这类相提并论的千古人物。

高平之战,他获得了机会,也把握住了机会,成功进入了大周中高级将领行列。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而他理所当然的成为郭荣最亲信将领之一,甚至将禁军全部交由他训练,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尽管大周地位比他高的武将不少,但能入赵匡胤眼中的并不多。

因为到了一定地位,政治永远是绕不开的东西。

不懂政治的武将,永远不可能出将入相。

相比绝大多数不通政治的武将,赵匡胤自身的政治天赋却异常出色。

故而在赵匡胤的眼中真正的对手只有李重进、张永德、李筠这几人而已。

这些人都是当前大周最顶级的武将,地位不是现在的赵匡胤可以相提并论的。

但相比这些人,赵匡胤知道自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便是郭荣的嫡系。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外甥,福庆长公主的儿子。

张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

李筠是周太祖郭威最好的朋友,也是大周立国的从龙之臣。

这类人都是先皇郭威留下来的旧臣,大多都是开国功勋,并不属于郭荣自己的嫡系。

自高平之战以后,郭荣一直拉拢着他,给了诸多承诺,甚至隐约透露由他取代张永德,执掌禁军。

赵匡胤对于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直到现在罗幼度的横空出世。

赵匡胤发现一个曾经自己轻易踩死的存在,居然获得了如此高的赞誉评价,风头超过了在高平之战大放异彩的自己。

尤其是郭荣过誉的夸赞,更让赵匡胤心底生出不小的抵触。

他看出了郭荣有心抬罗幼度压制武将,想着终有一日,罗幼度会踩在自己头上。向来不甘于人后的性格不免生出逆反心态,对着自己的弟弟,开玩笑似的说道:“当时没一拳打死他,也许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当初罗幼度当着他的面带走赵匡义的时候,他是动了杀心的。

只是他想到了郭荣不喜欢武将过于骄横,想到了罗幼度应该是背后有人,想到了罗幼度可能是一枚弃子就是拿出来激化矛盾的,目的是要郭荣进一步的认识到他们武将的目无法纪,骄横妄为。

面对这复杂的关系,赵匡胤选择了忍一手。

最终他发现这一切都是罗幼度故意制造的假象,对方利用了他懂政治的特点,在他面前带走了赵匡义。

从结果来看,罗幼度处理的并不坏。

赵匡胤心胸开阔也不觉得给戏弄了,反而认为对方值得一交,也许能够成为仕途上的助臂,大度的带上赵匡义上门道谢。

赵匡胤怎么也想不到罗幼度一个文臣,居然在得势后横插一脚闯进了他们的地界,还立了军功,成为了郭荣以文制武的王牌。

这一念之差,让自己仕途上多了一个随时可能踩在头上的竞争对手,纵然是豁达的赵匡胤心底也闷的慌。

赵匡义感慨道:“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这才半年……半年前兄长弄死他,便如捏死蚂蚁一样简单,现在我们动不了他了。”

赵匡胤肃然道:“那我们兄弟加把劲,真让一个后来者踩着你我兄弟的肩膀上位,为兄可忍受不了。”

赵匡义轻哼道:“你我兄弟联手怕过谁?”

赵匡胤大笑:“说的在理!人生在世,一帆风顺也是无趣,现在多了个对手,反而精彩。”

赵匡义翻了个白眼道:“打赢孟蜀,其实算不得本事。我朝劲敌还是南唐,想要抢回主动权,你我兄弟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同时,还不能让他获得这个机会。”

暗盟 惦记“赵子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