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0章(1 / 2)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三司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些禁军要职,都有赵匡胤的人。

在张永德招贬,李重进被调离淮南之后,赵匡胤就是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军方第一人。

现在?

别说自己的御营司,赵匡胤插不上手。连他本人所在的殿前司,他都无法完全掌控,不但有石守信、韩重赟这两个雷,还有张永德的一些亲信。

“点检当天子”,这五个字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张永德无可避免的防了赵匡胤一手。

就算多让赵匡胤喝口汤,也不可能翻天。

赵匡胤并不具备黄袍加身的威望。

黄袍加身这一事件,大概率不会发生了。

不过赵家兄弟确实是个威胁,罗幼度也没有掉以轻心,特地安排赵普回京,让他联系在开封府风生水起的张进,以应对突发情况。

在郭荣撤回雄州地界后,罗幼度于幽州城内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

罗幼度自然居于首席,其下便是韩令坤。

韩令坤作为与韩通并列的侍卫亲军司的马帅,此刻地位仅次于罗幼度。

接下来就是慕容延钊,殿前副都指挥使。在殿前司仅次于张永德、赵匡胤的存在,一脸的络腮胡子,相貌威武粗犷。

再下来是侍卫亲军司的副都指挥使袁彦,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定远军指挥使陈思让。

然后才轮到曹彬、潘美。

细细计算下来,韩令坤、袁彦手中的侍卫亲军司共计三万之数,殿前司慕容延钊所部万人,加上御营司的两万。

定远军以及正在奔赴前线的天雄军一万五千兵士,以及位于津沽的一万五千大周水师,他这个马步水陆都部署当下能够调动的兵马有九万之多。

大周几乎三分之二的兵力都握在他手中。

看着帐下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罗幼度也有种意气风发的感觉。

治将

面对意气风发的罗幼度,下首的诸将也各有感觉。

韩令坤、高怀德不用说。

前者多年的老朋友,看着罗幼度一步步起来的。

高怀德更是罗幼度内定的御营司副统军的候选人之一。

没有挖侍卫亲军司的墙角,那是因为李重进在,下不去手。

李重进一旦不在了,他这锄头,保管要挥下去。

罗幼度高居大帅之位,他们两人是举双手认同,全力支持配合。

唯独慕容延钊、袁彦、陈思让三人各有不同的意思。

慕容延钊出身将门,少年时代就以勇敢干练闻名,后汉时期就跟着郭威征战,直至今日,在军中很有威望。

值得一说的是,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发小,两人打小就在一块撒尿和泥巴,关系很铁。

赵匡胤一直将慕容延钊视为兄长,即使历史上当了皇帝,也一直以兄长称呼。

有了这层关系,慕容延钊对于罗幼度自然没有恶感。

罗幼度太会做人,庐州城外义助赵匡胤,谁不知道?

罗幼度对于赵匡义的欣赏,也是人所共知的。

面对这么一个人,赵匡胤自然不会轻易在人前表露心底的看法,免得跟石守信一样,成为罗幼度大度之下的背景板。

故而慕容延钊眼中,罗幼度与赵匡胤、赵匡义之间是一种亲善关系。

朋友的朋友,不一定就是朋友,但至少不会是敌人。

不过慕容延钊担心罗幼度过于偏袒御营司。

此次北伐,御营司一司所获得功绩,甚至盖过了侍卫亲军司跟殿前司。

郭荣在时,慕容延钊相信大周天子会公允地看待这个问题。

罗幼度呢?

慕容延钊抱以怀疑态度。

至于袁彦,他是大周资历最老的一批大将,矫捷勇猛,跟着郭威从讨李守贞、镇守邺城。

后周建立,跟随郭荣镇守澶渊,郭荣担任开封府府尹时,改开封府步直指挥使,跟着郭荣一起崛起的,属于郭荣最信任的军中心腹之一。

他跟随郭荣的时间,比王朴还要长一些。

不过性格有些孤傲不群,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总是得罪人。

若非如此韩通未必就上得来。

袁彦资历老,自然拿捏着身份,不太看得起人。

至于陈思让,此人很有意思,是一员福将,从军二十五年,未逢一败。不是他本领有多厉害,而是能混的胜战都让他混到了,失败的战役,他不是在前去的路上,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赶上。

陈思让最大的特点就是打蠢战,据险而守,步步为营。

有本事你就来打我,反正我不主动进攻,爱咋地咋地。

这点有些得罗幼度的脾胃。

领兵打仗绝不是仅靠个人能力能够解决一切的。

尤其是在五代十国这一阶段。

将官对于兵士的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