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9章(1 / 2)

加入书签

这奇葩的皇帝,用人就是随心。

耶律璟环顾四周,说道:“你们的意思呢?”

众人先是一片死寂。

还是韩匡嗣站了出来,见耶律璟返回草原的心思已定,也不再想反败为胜的策略了,说道:“就当前局势,返回草原,确实是止损之法。不过臣以为就算要走,亦不能便宜了中原。陛下一退,顺州、蓟州、檀州必然是守不住的。”

耶律璟眼中露出感兴趣的表情,说道:“你说说看!”

韩匡嗣道:“我军撤退之前,得做好两个准备。其一,派遣重兵,重新占据渝关,渝关绝对不能落于敌手。”

耶律璟一拍脑袋,惊呼道:“亏得韩详稳提醒,朕险些忽视这点。”

渝关位于抚宁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险要非常。

在后世他有一个名字叫山海关。

渝关是连通辽东的关隘,地位与古北口相当。

只要派遣一军镇守,便可保证幽燕东方无事。

契丹取燕云十六州以后,渝关便成了无用之物,但因地理位置过于重要,依旧有一支军队长年驻守。

古北口对外不对内,无险可守,只能让给中原。

渝关不一样,渝关东西皆可防。

只要将渝关握在手中,就算古北口失了,他们一样能够从辽东通过渝关入燕幽之地打草谷。

只是不如古北口方便而已。

耶律璟道:“朕这便为渝关增兵,以策万全。”

他看着韩匡嗣暗暗感慨,论心思计谋,还得看汉人,问道:“然后呢!”

韩匡嗣先是一阵犹豫,然后一字一句的道:“焚烧顺州、蓟州、檀州三城,迁所有百姓北上。不给中原留一人一地!!!”

道德底线

韩匡嗣这话一出,耶律璟这个以残暴著称的皇帝都倒吸了口凉气。

耶律喜隐、高勋、萧干、耶律沙这些久经疆场,杀伐果断的老将也忍不住变色。

更加别说萧思温这样读圣贤书的文人。

萧思温忍不住道:“此法是否过于毒辣?”

韩匡嗣心中不悦,厉声道:“何为毒辣?中原乃我大辽宿敌,两者注定无法共存。即便非你死我活,亦是彼强我弱,彼弱我强之局,两者不可能共强。顺州、蓟州、檀州留给中原,只会增强中原实力。”

“中原实力强上一分,我大辽即弱上一分。”

“强敌而弱己,何其蠢哉!”

“再说我大辽国策从未亏于百姓。上京地广人稀,燕幽百姓皆擅种地,将他们迁徙至上京,给予他们土地,免他们税赋,帮他们修葺屋舍。他们心系故土,无妨。我们可以在临潢府选择一地,给他们建造一模一样的城池,也叫顺州、蓟州、檀州即可。”

韩匡嗣声音越说越洪亮,充斥着满腔怒意,大有庶子不足与谋的感觉。

此番南下救援幽州,耶律璟本心存犹豫。

作为一个贪图享乐的睡皇帝,耶律璟没有多大的野心,不像太祖耶律阿保机,不像太宗耶律德光有着入主中原,饮马黄河的雄心壮志。

就想在东北当契丹的皇帝,打打猎喝喝酒,晚上熬熬夜,白天舒舒服服地睡个饱觉,小日子过得惬意舒坦。

幽州的得失,在耶律璟心底并不关键,对于草原对于契丹的掌控,才是第一位。

大周此番大举入侵幽燕,耶律璟收到求援之后,最先想的就是会不会影响自己对契丹的控制。

而韩匡嗣自诩有王佐之才,当如自己父亲韩知古一样,建功立业。

只是不管现任的皇帝耶律璟,还是上任皇帝耶律阮都是守成之辈,以巩固皇位为上,不曾开疆扩土。

韩匡嗣只恨自己空有才华而无处施展。

难得遇到大周入侵,韩匡嗣顿觉此乃天赐良机,各种劝说,成功说动了耶律璟御驾亲征。

结果两军交战,契丹一再受挫,十万大军折损近半,四十万牲畜落入敌手。

一败再败,韩匡嗣满腔悲愤。

他并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气恼萧思温无能,轻易让中原夺取了幽州,又怨耶律璟烂泥扶不上墙,对于自己扩充铁鹞子,训练攻城步卒的建议视若无睹。

到了这个地步,萧思温这坏事的蠢货,还有颜面说自己毒辣?

若不是韩家将一切都压在了契丹上,就自己的才能,哪里不能出人头地?

萧思温给怼的哑口无言,见自己好友盛怒,亦没有说话,只是眉头一直皱着。

耶律璟见韩匡嗣言之凿凿,又有些气急败坏,忙道:“韩详稳莫要激动,你说得确实在理。朕非残暴之君,不会亏待我大辽子民的。”

他这话说的,堂下文武皆暗暗发笑。

您若不残暴,还有谁能当残暴之名?

这定下了焚城迁徙百姓之策,第一个通知的自然就是顺州刺史刘廷高。

刘廷高是汉人,但并非契丹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