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4章(1 / 2)

加入书签

中原的富强,远在他的意料之外。

这让他更难决策。

凉州吐蕃是最早来到汴京的使节团,也是最先开始上下打点汴京官员。

凉州吐蕃的历史要追溯于张议朝时期了,张议潮收复河西后,朝廷所派驻的两千五百兵士掌控着凉州地区。当时这些汉人士兵自称凉州留后,五代之际不断向朝廷请奏不断,朝廷则授予河西节度使的称号。

整个五代,凉州的情况大多以城外若干里属于汉人军户屯垦区,之外则是各异族杂居。

只是当地军户留后仅有汉人数百户,汉人少而异族多,控制权慢慢转移到当地部落豪族手里。

后汉隐帝时,首次由豪强折逋嘉施担任节度使。折捕嘉施虽然曾向朝廷请命派遣官员节度,但仅仅维持一年有余而不得不逃奔,之后不再向朝廷奏请。

大周郭威时期,河西节度折逋嘉施请朝廷派遣将帅官吏节度河西,郭威起用申师厚为河西节度使。

但是申师厚能力有限,不能抚有凉州。至郭荣时,申师厚留下自己的儿子逃归后周内地,中原王朝也因此丧失了名义上对凉州的支配权。

凉州吐蕃也是豪强林立,折捕嘉施、潘罗支两部力量集合在一起,方才镇得住凉州内外。

但他们缺少一个大义。

大义这玩意,有些时候就跟草纸一样不值钱,擦屁股都膈应得慌。

可真要没有这个大义,又诸事不顺。

折捕嘉施现在节度使的位子是自封的,潘罗支此次前来就是打算给折捕嘉施求一个中原朝廷亲自任命的节度使,以获得正统之位。

在此之前,他们获取正统地位的方式很直接,请一尊大神过去供着。

好吃好喝伺候着,除了权,什么都给。

现在他们却是不敢了。

中原的实力扩充太快,指不定哪一天就向西方伸出魔掌。

安排一个中原的节度使,那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只是上上下下打点了一个多月,也拜会过中原天子,但册封节度使的事情却一直没有着落。

潘罗支有着不祥的感觉,如果中原真有西征之心,以他们的力量是万难抵御的。

恐怕要将凉州、陇右的吐蕃势力都聚在一起才行。

就陇右那情况?

指望他们联合起来?

潘罗支想想都觉得没有半点希望。

外边传来了些许喧闹,潘罗支听着声音有些熟悉,大步走出了院子,见一行人将大箱小箱的货物推入隔壁院落,定睛一瞧,却是自己的老对手贺智瑶。

凉州有八大豪强,这贺智瑶是第二豪强邬哲的大舅子,颇有智计很是难缠。

若不是他这个第三与折捕嘉施连手,还真按不住邬哲。

“你怎么来了?”

潘罗支阴沉着脸。

贺智瑶见到潘罗支也有些意外,缓过神来说道:“潘族长来得比贺某早多了,这话得我问你才是吧。贺某是正大光明地从凉州来的,可不像潘族长装病,偷偷的来!”

潘罗支气得甩袖而走。

孤身一人足矣

潘罗支面色阴沉地回到了大厅,双手不安分地搓揉起来。

贺智瑶的出现打破了他所有的计划,让他这月余时间的努力划为了泡影。

潘罗支特别胖,一副人畜无害的表情,实际上是一肚子坏水。

不想当老大的老三,不是好老三。

凉州八大豪强,折捕嘉施第一,邬哲第二,潘罗支屈居第三。

余下五强虽有不俗实力,但不具备争夺凉州之主的可能。

至于老三想要拿下第一,靠实力是不行的,得坐视第一、第二拼个你死我活以后,坐收渔人之利。

一开始潘罗支并不想支持折捕嘉施,老大老三实力加起来对于老二就有碾压之势,并不符合潘罗支的利益。

支持老二对抗老大,才是利益所在。

不过邬哲为人过于强势,贺智瑶又对他有很深的芥蒂,潘罗支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跟着老大身后摇旗呐喊。

此次来汴京是潘罗支个人意思,表面是为了折捕嘉施求一个节度使之位,实际上是给自己登上凉州之主铺路。

折捕嘉施为了当这个老大,忍了邬哲这老二近乎二十年,上了年纪的他不打算继续忍下去了。

为子孙计,已经准备收拾邬哲。

潘罗支也做好了渔人的准备,只要折捕嘉施、邬哲火拼,他便趁着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一举吞并彼此,然后凭借这些时日的打点,名正言顺地接任河西节度使的宝座。

历史上潘罗支成功了,他一举接收了老大折捕嘉施,老二邬哲的势力,将凉州八大豪强变为了六家。

因为六家豪强居于凉州附近以阳妃谷为据点的六个山谷,又给人称之为六谷吐蕃。

但现在邬哲的心腹来到了汴京,万一中原天子选择支持邬哲,那他所有的盘算都将化为乌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