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0章(1 / 2)

加入书签

黄昏没去。

他现在大脑还处于高速运转之中,要适应和接受今天的经历。

许吟没去,于彦良也没去。

倒不是不想军功,而是朱棣有圣旨,要保护黄昏,万一周围有鞑靼士卒诈尸,趁着黄昏不注意一刀把他砍了,那就是奉旨不力。

会掉脑袋的。

半个时辰后,朱棣率军回归。

这位大明天子满身浴血,除了敌人的血,也有他自己的血,回到沙场后,立即指挥人清理战场——这个时候,鞑靼是不会偷袭的。

这是古往今来的沙场潜规则——绝对不偷袭清理战场的人。

哪怕攻城战也一样。

攻城战时,守城一方打退敌军后,根据双方情况,若是守城方占优势,则会派人去城下收拾,此刻城门打开,若是攻城一方发动偷袭,很可能破城。

但攻城一方不会。

同理,若是守城一方占劣势,攻城一方去城下收拾尸首,守城一方也不会趁机放冷箭。

道理很简单:瘟疫。

尤其是夏天,这些尸首若是不处理,瘟疫发作起来,双方都得死。

所以这是铁一般的潜规则。

朱棣没有卸甲返回中军大营,他站在沙场中,望着周围来来往往的士卒,对身边的纪纲和庄敬、丘福说道:“迅速清点,报于朕知,令骑军分兵回援中军大营。”

清点己方战损,和敌方战损,再衡量双方剩余兵力。

丘福和纪纲、庄敬急忙去了。

朱棣随意走动。

身边的亲卫士卒,小心翼翼,只要是看见穿着鞑靼衣甲人,不管是伤兵还是已经死了的,都上前补两刀——这不是为军功。

是保护陛下。

士卒人来人往,补刀、割头颅、收铭牌、记录战功、收拢无主的战马……有条不紊,遍地烽烟也渐渐消散。

天地之间,虽有声音繁杂,但却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和苍凉。

朱棣早就习惯了沙场。

信步而走,远远的看见黄昏三人坐在地上,心头一动,信步过去,对神情明显有些惘然的黄昏道:“还没适应?”

黄昏沉默了一阵,“会适应的。”

要想打造一个自己想要的帝国,战争必不可少,自己不能学黄观、黄子澄、齐泰之流,只坐在朝堂看那一串串数字。

自己必定要无数次走上沙场。

当然,非特殊情况,黄昏是真不愿意再冲锋陷阵了。

朱棣笑了笑。

走到黄昏身畔,也就这么坐下,因为身披甲,坐下之后扯动伤口,脸上抽搐了一阵,问黄昏,“现在最想做什么?”

黄昏忽然笑了起来,说的话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时候,来一支中华就好了。”

看落日沙场。

重重的一口烟抽入心肺,洗去愁肠。

该是何等的意境。

朱棣茫然不解,没有在意,说道:“今日之事,在以后还会有很多……”声音低沉下来,看着远方那一片在落日余晖下的苍茫大地,道:“真美。”

朕欲骑马,走过漠北,继续向北,更北以北!

大明疆域,应囊括四宇。

黄昏看着朱棣的神态,心神簇摇。

这一刻的朱棣,充斥着千古帝王应有之魅力,在他身上,黄昏看见了一个国富民强的未来,一个让人充满期翼的盛世风光。

治政我可以辅助,那么领土扩张呢?

我可以的!

不知为何,或许是被沙场壮丽所感触,又或是远处士卒开始在堆京观——虽是千万人的尸首,黄昏却无圣母心,内心深处忽然间爆发出万丈豪情,心中油然而生自豪之感,起身,望着这战后的瑰丽场景,万千情绪酝酿成了高歌。

“狼烟起,江山被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声音初起。

朱棣神情大变,这一句曲,这一段旋律,他去诏狱看黄昏时,听他唱过一次。

端的是大气磅礴!

此际身处沙场再闻歌热血翻滚。

一旁的士卒亦同时侧首。

凝神而听。

“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最后一句,声嘶力竭。

苍凉的落日沙场上,当这首精忠报国响起,当粗犷而嘶哑的声音传入耳里,朱棣、许吟、于彦良以及周围的士卒,所有人,皆是睚眦目裂,有人甚至拔刀仰天长啸。

众人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将军,骑马披甲,身披大氅,旌旗飘扬间,黄尘古道上,拔剑而击,耀我大明。

内心深处,都被这歌狠狠的刺中灵魂。

心头颤抖。

守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