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78章(1 / 2)

加入书签

顾佐沉默不语。

朱高煦环视一眼众多臣工,冷笑道:“不论使团伪造国书内容如何,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而伪造国书,这都是违纪犯法之举,此若不惩,大明律何在,此若不惩,若今后使团尽效,邦国何以信我大明,若又被邦国学去,我大明何以和邦国相互信任。”

顿了一下,道:“彼时,邦国之间无信任,大明身为宗主国,何以服众来朝万邦,君王旨意尽被猜疑,天威何在。”

冷道:“不论使团初衷为何,不论国书内容为何,此是犯忌之事,不仅仅是大明律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立于万邦之间的诚信问题,不杀,不足以明国信,不杀,不足以慑万邦。”

文臣们面面相觑。

朱高煦这一番话确实是道理,让人辩驳不得。

别说你伪造国书了,就是假传圣旨,不一样是抄家灭族的罪,管你初衷为何,都是个死——只有一种例外。

天子开恩。

但那是圣旨,针对国内情况,而国书却是邦国交往。

天子再宠信臣子,也不敢拿国家信用来作儿戏。

黄昏和徐辉祖等人几乎是必死无疑。

内阁首辅黄淮沉吟着说:“二殿下言之有理,伪造国书之罪,死罪难免,我等亦不是为黄昏开脱,只是斟酌此事不应牵连过广,是以认为应该彻查国书内容和伪造国书的目的所在,若是有功,则可功抵,只问罪本人便可,不宜祸急家人,否则牵连广泛,今后我大明出使,还有多少臣子心甘情愿远赴重山万水?”

没办法了。

救不了黄昏……谁也救不了,就是陛下今日主掌大朝会,也是一样的结局。

朱高煦闻言松了口气。

也打算就坡下驴。

毕竟这事还牵扯到舅舅徐辉祖。

如果真要牵涉家人,那么徐府就得被抄家,二舅舅徐膺绪也得玩完,整个徐家都会被流放,如何给母后交差?

昨日傍晚,老三可是说了,母后找他说了几句。

朱高煦也不愿意出现那种局面。

黄府么……只要黄昏一死,黄观也死,那么就再无威胁,区区一个徐妙锦,根本触及不到朝堂政治,是以道:“黄首辅之意,确实——”

忽见一人出列,“此事应再议再定夺,说到底,终究是法外无情还是法外有情的辩论,若是法外无情,则斩首抄家流放,若法外有情,则应审度其中曲折,此等涉及国家律法尺度的问题,应等陛下返京决断为上。”

出列之人光头。

太子少师,黑衣宰相姚广孝。

国家大义,国在家前!

姚广孝的话分量很重,没人敢轻视。

也大感意外。

谁都没想到,很少在朝堂上表达论见的姚广孝,会就此事发声,不过大家也看得出来,姚广孝并没有为黄昏等人说话。

按照当下情况,使团中的徐辉祖、黄昏、黄观和高贤宁四人,必死无疑,差别就在于会不会抄家流放,陛下来决断,也是如此,最多就是因为伪造国书的目的是好的初衷,而罪不及家人罢了。

这估摸着是因为姚广孝作为出家人,慈悲为怀。

姚广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朱高燧和朱高煦对视一眼,然后兼国理政的朱高燧站了起来,“姚少师言之有理,此事就等父皇回来决断罢。”

父皇什么时候回来?

还早。

而在诏狱里的黄昏等人却是俎上鱼肉,只要和纪纲配合,未尝不能挖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到时候莫须有一番,便可置黄昏于死地。

就算不能,仅伪造国书一事,黄昏也必死无疑。

这是个必死之局。

没必要因此得罪姚广孝。

……

……

在黄昏等人被押入北镇抚司诏狱的同一天,朱棣坐在书房里休憩,他刚把裴伯和陈天平召来问了话,大概就是询问这两位安南那边的民心向背。

其实不用问,这两人口中说出来的民心向背,肯定是向着陈朝皇室。

但朱棣隐晦的探了一下口风。

又放出了一点消息,隐晦的提醒陈天平和裴伯,大明和安南山高地远,要出兵帮你陈氏王族讨伐胡汉苍父子,不太现实。

所以打算敲打胡汉苍父子,让他俩将陈天平迎回去登基。

陈天平和裴伯只能无奈接受。

他俩也明白,宗主国现在日子不太好过,靖难余晖刚过去,两场大战已经伤筋动骨,再兴雄师征讨安南的话,大明国力不允许。

至少还要休养生息一年。

朱棣坐在那里有些发愁,也有些上火。

甚至有点怨念。

黄昏那兔崽子为了火器的制作工艺,匆匆忙忙请自己组建使团利用占城被攻打的借口去往安南,当时看没问题,现在看使团去早了。

若是等陈天平和裴伯出现后再出使,就能顺带解决这件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