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1章(1 / 2)

加入书签

陈瑛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太了解弹劾人的手段了。

有确凿证据的,直接弹劾。

效果极好。

没有确凿证据的,捕风捉影,利用天子多疑的性情,也多有收获。

对于完全找不到把柄的,那就日积月累,不断的在天子跟前弹劾,说他的坏话,久了,没有的事情也会变得莫须有了。

现在对黄昏,他就是这个策略。

不求一次性让陛下对黄昏产生疑心,旷日持久,然后等到一个契机,当黄昏某一日犯下一个小小的失误,陛下再想起都察院弹劾过的事情,没准就联系到一起了。

然后黄昏就会死。

武将传肠剑,文人诛心言,前者犹有迹,后者覆族血。

读书人的一张嘴,比沙场剑更毒。

前者杀人,后者可灭族。

不巧的是,他就很会说。

弹劾人,老子陈瑛自认天下第二,谁敢第一?

别说,朱棣还真动心了。

他知道黄昏的雄心壮志,而这雄心壮志也和自己一样,意味着黄昏有着和君王一样的远大胸怀,而徐妙锦失宠,这事他隐然觉得有可能。

因为乌尔莎!

之前盐官镇事件之前,黄昏就经常和乌尔莎在鸡笼山幽会。

乌尔莎练过媚功的,不输青楼大家。

黄昏这种热血小子,确实容易沉沦其中——朱棣作为坐拥天下的男人,太明白女人的魅力了,有时候不知道是那一具皮囊,更多的是给男人的感觉。

徐妙锦这种深闺走出的女子,在那方面肯定不如乌尔莎。

所以失宠还真有可能。

但是绣锦鲤这事,确实是天下百姓都这么干的。

不算出格。

至于徐妙锦出行黄布为轿帘,朱棣不用想,肯定又是陈瑛捕风捉影,徐妙锦作为徐家子女,哪会不懂这些规矩。

然而就在此刻,狗儿回来了。

对朱棣回报道:“回陛下的话,奴婢去找过高贤宁,结果高贤宁已经不在京畿,奴婢多方打听,才知晓高贤宁已经和安南黎族的公子黎利一起,去了安南,至于用意如何,奴婢就不知晓了。”

朱棣愣住,“高贤宁去安南了,谁的主意?”

狗儿老实答道:“黄昏的意思?”

朱棣不语。

狗儿急忙解释道:“在去黄府询问黄侍中——黄观时,黄昏就此事给奴婢解释过,他说胡汉苍父子顽固不化,我大明对安南用兵势在难免,是以让高贤宁提前去安南,了解安南的民风民俗,以便将来安南并入我大明疆域后,方便安抚百姓,让安南黎民不会对我大明有反感之心,从而保证安南世代皆我大明疆域。”

朱棣的手猛的抓紧椅子,“他真这么说的?!”

好你个黄昏!

竟然真的在觊觎天家皇权。

老子还没打安南,你就提前在安南布局,以后安南就会成为你的势力,到是等老子驾鹤西去,仁厚的老大斗得过你?

这他妈不是要谋逆是什么。

狗儿见状暗惊,黄昏不是信誓旦旦的说了,只要自己把此事转告陛下,陛下一定会赞赏他么,怎么陛下反而对他浮起了杀意。

又看见跪着的陈瑛,恍然醒悟。

陈瑛在搞事。

心思电转,黄昏啊黄昏,这一次我也帮不了你了。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作为千古悬名前十的君王,朱棣一般不会喜怒于色。

很快恢复如常。

淡然道:“陈都御史先退下罢。”

陈瑛退下后,朱棣问狗儿,“可曾问过黄观,是否愿意出仕?”

狗儿颔首,“说陛下您如果起用他,他愿意去北方重镇,越往漠北越好,官也可,吏也罢,他都愿意接受,唯独不愿留在南方。”

朱棣颔首,黄观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南方重镇不可能让他去。

毕竟是曾经奸臣名录悬名第六的,其余人基本都死了,就他一个人还活着,自己再怎么信任黄昏,对他也会有点提防。

去北方倒是没关系。

区区一文臣,又不会给他实际性的过大权力,影响不了边防。

但是黄昏……

不得不防了。

对狗儿道,“皇后可知道徐妙锦怀孕的事?”

狗儿摇头,“应该不知道的罢,奴婢也是今儿个去黄府,才知晓的此事,娘娘久居深宫,更是无从得知黄府和徐府的事情。”

一句“久居深宫”让朱棣心头黯然。

君王守社稷。

皇后居后宫。

皆是笼中雀。

自己还能时不时的出一下紫禁城,妻子很能有机会出去。

也罢,趁这好事,让妻子出去走走罢。

顺便也去摸一下黄昏。

最重要的一点,神机营不能让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