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5章(1 / 2)

加入书签

唯有徐皇后,眼里泪光晶莹。

世间,终究还是有人懂夫君的,而这个人不仅懂夫君,也有能力和眼光辅佐夫君,共同打造出他俩向往的那一个美好世界。

真好。

人生一世,当有一知音。

必将千古留青名的夫君,不会孤单。

黄昏不可能不知道有人在监听他,所以这番话,很可能也是说给夫君听的。

徐皇后笑眯眯的小声自语,看来我打算把小宝庆嫁给黄昏的想法,还是很有先见之明嘛,可万一小宝庆不喜欢怎么办啊。

没事,还有我家四妹呢。

所以……黄昏最后一个平妻位置,不能让人给抢了,得早些下手,免得又出现一个娑秋娜,为此哪怕委屈一下小宝庆当个平妻都行。

正妻没办法了,不能去抢三妹的位置吧。

都是妹妹。

朱棣环视众人一眼,最后目光定格在愕然的大儿子身上,对他微微颔首,有些话在心里说,老大,你是黄昏选择的未来大明天子,我相信黄昏,虽然我喜欢老二更多一些,但只要你不犯大错,这东宫你大可住得!

我希望你会成为我大哥朱标那样的人。

我希望老二不会成为下一个我。

如此,天下甚好。

至于自己百年之后,老大会不会压不住黄昏,朱棣不愿意在这个美好的时候去想这件烦心事,也不愿意去想,因为黄昏就算权倾朝野,也无法篡位,大明根本不可能有篡位的土壤。

朱棣只知道,人生难得一知音。

龙心大悦,大袖一挥,“着朕旨意,赏黄府月饼三封,美酒三坛。”

月饼虽小,君王情意重。

去北方

朱棣从宫中送来月饼和美酒,这让黄府一众人没想到的事情,之前不是赏赐了所有朝臣么,怎么今夜这个时候了还在送来?

黄昏暗凛。

果然,像自己这样的人物,只怕重要聚会都会有人盯着。

也无所谓了。

明朝君王都这个德行。

问心无愧就好。

第二日,应天震动。

在小朝会后,朱棣力排众议,推动军器监撤监设院。

由朱高炽负责。

朱高炽立即召集东宫一众属官,借鉴前朝之余再加点创新,搞了个军器院的雏形出来。

不过并不急于上报朱棣。

朱高炽还要再斟酌。

军器监作为工部的一个部门,如今突然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部门军器院,而且这个部门还会浩大无比,将会掌管全国的军器制造,如此重要、显赫、有油的部门,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确保军器院的各项职责正常运行。

而且尽量不能出现权利腐化。

这就得学锦衣卫北镇抚司指法南镇抚司监督的体制。

所以户部还得掺和进去。

按照朱高炽的想法,户部应该要对军器院的所有账项具有核查权力,且军器院购买材料物资时,应该向户部报备。

至于官职设定方面,倒是简单。

军器院毕竟新设,掌权人物官职不宜太高,三品比较合适,低于六部,高于其他九寺五监,如此足以服众。

按照规制,军器院应设一正两副,并设一位实权官位。

像锦衣卫一样。

一位指挥使,两位指挥同知,两位指挥佥事之余,还得有两位镇抚使实权负责具体事宜,军器院也应该如此设置。

于是很快确定,军器院最高官员为军器令,设两位副职为军器同知,没有军器佥事,佥事一般是武将部门设立。

文职部门大多是同知、侍郎之类的。

人选基本不变,军器监监正和监丞,加上赵厘死后空缺出来的少监位置,理应洪继来补缺,这一次这直接将洪继来升为军器同知。

不过还有诸多细节需要确定。

是以朱高炽暂时压在案头上,等确定下来,再送递顺天等父皇决断后施行。

第三日,朱棣带着徐皇后,在京营抽调力量的拱卫下,带着一些臣子,离开应天去往顺天,同日,送走陛下的朱高炽回到皇城直奔乾清殿。

他又要兼国理政。

而且朱高炽明白,在迁都之前,自己很大概率要一直兼国理政。

其实朱高炽不赞成迁都。

顺天就在北方边疆,如果漠北攻入长城,兵锋可以直指顺天,稍有不慎,整个大明的权利中枢就会瞬间崩塌。

父皇无惧,那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和自信不让漠北铁骑打入山海关。

但子孙后人呢?

大明国祚万万年,总会出几个平庸君王,万一那个时代的漠北铁骑如曾经的元帝国一样,你让平庸君王天子守国门?

怕是要把江山败了。

话是如此想,但朱高炽现在也没法,他这个太子还没势力去对抗父皇的迁都之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