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96章(1 / 2)

加入书签

朱棣闻言微微颔首,“确实,如果破了鞑靼,再击瓦剌,兀良哈便将被大明包围,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臣服,如此一来我大明雄师也将少打一场战事,也能少一些将士马革裹尸。”

朱棣确实有这个打算。

但是姚广孝却摇头,“草原部落历来是我中原王朝的顽疾,如果靠势让他们低头,可以做到,但绝对不会长久,微臣认为,兀良哈还是应该打一下,或者说,应该彻底打服他们,所以需要营造这么一个局势来,那么为了让兀良哈有一战的侥幸心理,微臣以为有必要先打兀良哈,或者……”

同时出击!

如果打败了鞑靼,那么经过战事检验的大明雄师就有资格同时开战。

朱棣沉默不语。

姚广孝笑道:“此事不急,陛下可再问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或者问问黄昏?”

朱棣笑了,“善。”

对狗二道:“宣三宝。”

郑和进来后,尚未行礼,朱棣就笑着挥手免礼,极其的宠信,不过这也是郑大监该享有的地位,只有他和朱棣心里清楚,下西洋究竟带了多少钱回来。

不仅可以支撑这一次征讨漠北,甚至在打仗之后,还能大肆修建长城!

一笔不可想象的巨资。

朱棣先问了一个题外话,“之前一直在忙,没曾想起来,三宝,和舰队一起下西洋中,似乎只有时代商行的商船,他们这一次赚得如何?”

这其实不是“似乎”,是绝对。

太祖立国之后,禁海,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是违反大明律的,《大诰》之中有详细案列,也有详细的处罚案例,那血腥残酷而鲜活的画面描写,在洪武时期可以威慑所有人去搞海外贸易,但是朱棣登基后,没了太祖剥皮剥皮楦草的威慑,有些官员参与海外贸易获得了利益,是以朱棣想开海禁,这些既得利益者就要拿着太祖祖制跳出来,搞得朱棣很是被动。

所以严格来说,郑和的下西洋在找建文帝之外,其实也是一场皇家走私。

郑和答道:“赚的不少,不过时代商行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在寻找一些稀奇的作物产品,以及用钱来招募西洋的能人异士,也不知道黄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少”其实是委婉说法,相对于陛下而言,黄昏赚的少而已。

实际上也赚了个盆钵满盈。

朱棣颔首,“这一次朕出征后,你准备继续下西洋罢,诸多事情,太子会全力配合你,嗯……稍后你和黄昏接洽一下,这一次允许时代商行最多五艘商船同行,不过此事要低调。”

朱棣已经尝到了下西洋的甜头。

至于让黄昏的时代商行也来分一杯羹,是朱棣确信,黄昏赚再多的钱,都不会一个人享受——他也享受不完,还不如让黄昏有更多的钱财去做类似“方便面”这种事。

这样的事越多,大明的未来会越光明。

郑和领旨。

朝鲜送美女来了!

之后宣黄淮。

这其实很有意思,在被宣召人的顺序上,反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甚至此刻朱棣乃至于太子、姚广孝都没察觉的变化:内阁地位的变化。

第一个宣召太子,这是肯定的,毕竟是大明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个宣姚广孝,也是情理中,毕竟是朱棣最信任的少师。

第三个宣召郑和,更能理解了,毕竟还是需要下西洋赚钱。

第四个却是黄淮,内阁的首辅。

这意味着内阁在朱棣的内心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站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隐约有超越六部的可能——不能因为这一次黄淮在前,就认为内阁超越了六部。

真正要超越六部,是内阁成员之中,有人权兼六部尚书的时候,是内阁首辅一言九鼎,可以封还天子圣旨的时候。

宣召黄淮之后,倒没说什么大事,就是叮嘱黄淮,内阁那边要多辅佐太子,同时含蓄的点明,朕这个天子出关之后,朝臣任免、外邦朝贡这两件事,你们要仔细斟酌。

这个没办法。

朱棣再不想把这个大权交给朱高炽,还是得权宜一下,毕竟他出关后,若是这些事情都等他决断,会误大事。

至于边军调发,北方那边依然不准朱高炽染指。

但是云南、交趾两个方向,可以。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后宣召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吴中、顾佐,交代的事情和内阁那边大同小异,不过有一个事情比较重要:礼部尚书宋礼被外调了,负责修缮包括会会通河段等处的运河,这是要大力发展漕运的意思。

估摸着是为迁都做准备。

毕竟迁都是个大事,要从南方运送无数东西到北方去,靠陆运的话,任何一个盛世帝国都难以承受这个高额成本,所以还是得靠运河的漕运能力。

同时,礼部尚书宋礼外调之后,礼部尚书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吴中担任,右都御史顾佐补缺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吕震调任都察院右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