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4章(1 / 2)

加入书签

如果鲁芝都是这种态度,可想而知若是在中原推行此策,阻力何其之大?

杨峥则亲自驱马,赶往大允谷向鲁芝解释,“农为国之本,匠为国之骨,下至黎民百姓,上至江山社稷,陆上车驾,水中舟船,屋舍宫殿,盔甲兵刃,哪一样能离开匠作?汉陈汤言,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最直接的战斗力。

作为后世人的杨峥,不可能不知道科学技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

不管杨峥以后如何,成功或者失败,但既然来到这个时空,就要给华夏播下一颗种子,也不枉自己来这世上一趟。

鲁芝沉思了许久之后才道:“兴云自非常人也,能常人所不能,知常人所不知,老朽愚钝,恐……”

“伯父何出此言?”杨峥打断了鲁芝后面话,怕他向自己请辞,“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匠人只是求学治术,而非阻碍圣人教义,亦不违圣人之道,为华夏谋千秋万代者,皆可用之,伯父何不静观后效?”

此言乃是鲁芝前些时日讲解的荀子之言。

用后世伟人的一句话翻译:实践出真知。

鲁芝一震,目光由浑浊变为清明,由清明变为敬佩,郑重拱手一礼,“芝受教矣。”

杨峥一阵脸红,亦拱手还礼。

能说出这些话,简直是如有神助一般。

平时取个名字都难,现在情急之下,反而说出一箩筐的道理。

得到鲁芝的谅解和支持,其他几个士人也就不成气候。

杜宽、张斅影响力有限。

再说西平本来就没几个士人。

杨峥盯紧青营,只要青营的孩子没有参与其中,此事的也就只能到此了。

在府衙前闹了几天,百姓们对杨峥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看笑话一般指指点点,几人自觉无趣,也就散了。

坞堡

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很快被人遗忘。

杜宽摆起了架子,青营也不去了,称病在家,闭门不出,也不接见外客。

张斅倒还规规矩矩。

杨峥现在也没空去理他,其实若不是看在杜预的面子上,还真想给他扫地出门。

春耕持续了一个多月。

屯田司又在河曲开垦六块大屯田。

“去年末今年初,下了这么多场大雪,今年当是丰年。”鲁芝一身短衫,赤着脚,站在田地中,宛如一个老农夫。

“那就借伯父吉言。”杨峥也不好意思站在田垄上,刚要下地,鲁芝却自己上来了。

“蜀中形势如何?”鲁芝拍拍手,习惯性的正了正衣冠,冲杨峥拱手施礼。

杨峥亦回礼,“细作传言,在汉中增兵,目前已至五万之众,粮草军械等亦在运输当中。”

汉中几乎成了各方细作的大本营。

也不知姜维何意,弄的这么大张旗鼓。

“费祎遇刺,姜维摆脱束缚,蜀主支持,邓艾、郭淮的压力将增大,西平压力减小。”

“是,侄儿正欲借南风除掉邓艾!”杨峥毫不掩饰自己的杀气。

雍凉最大的敌人,说穿了,还是邓艾。

最危险的也是邓艾。

胡奋卫瓘在没有整合凉州之前,威胁有限,最多也就恶心一下自己,只能作为援军配合邓艾。

别看他二人在凉州搞的风生水起的,实则也暴露了最大的弱点,威信不足,地头蛇们不配合,带来的压力甚至没有陈泰大,因为陈泰凭借个人威望和名声,振臂一呼,凉州其他四郡都会听命,匈奴、鲜卑也一定会出兵相助。

郭淮这个人一言难尽,一开始杨峥以为他大公无私,后来发现,无论是曹魏,还是司马懿,他的忠诚都是有限的。

与司马懿若紧若离,与司马师不合又不破。

上一次破羌之战,倘若郭淮不是屯兵上邽,而是进兵陇西狄道,杨峥估计是凉透了。

“邓艾啊——”

鲁芝沉吟着,“我以为不应过多卷入邓艾、郭淮与蜀军的争锋之中。”

“哦?这是为何?”在心理上,杨峥其实更偏向蜀军一些。

春风习习,扑在脸上,甚是清爽。

“现在蜀人没有攻占雍凉的雄心,所谓北伐,不过是打给蜀人看的,是以蜀军稍遇挫折便会缩回,届时将军便会被推到前面。”

杨峥眉头一皱,姜维有取雍凉的雄心吗?

蜀国真像他们说的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吗?

三国混战这么多年,吴蜀二国在国力上已经被甩开。

而且两国内部都是各种势力掣肘。

“伯父是说,姜维此次北伐胜算不大?”

“那要蜀国有没有决心。”

如此一说,杨峥真要好好考虑怎么暗中配合蜀军了。

既不能太明显,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