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9章(1 / 2)

加入书签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受制于路途遥远,山路难行。

汉中的粮食能卖给陇西,但蜀中的粮食怎么可能大规模的输送过来?

路上消耗多少?

古人也知千里不运粮。

“目前就这么多,预计下个月会稍稍增长一些。”庞青道。

杨峥仔细思索了一阵。

经济战的想法是没错的。

一个国家的崩溃首先是经济崩溃。

自己躺在河西走廊上,相当于躺在金山上,钱用出去了,再挣就是,府库中这些钱换回粮食,其实也不算损失,粮食是战略物资,不能以金钱衡量。

怎么让粮食价格打击到敌人呢?

杨峥回忆着后世资、本大鳄们各种科技与狠活儿,脑海中忽然灵光一闪,贩卖焦虑!

引起蜀中和中原的粮食焦虑,激发两国的内在矛盾。

粮食涨价对谁的打击最大?

一定不是士族豪强,而是普通百姓。

以蜀国现在的状况,百姓早就不堪重负了,费祎死后,姜维数万人北伐,收益却微乎其微,历史上的洮西大战并没有爆发,而段谷之战让蜀国受到重创。

一个在籍人口九十多万的国家,要养十万大军,四万官吏……

蜀国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魏国也是一样。

连年大战,淮南三叛最为声势浩大,堪称汉末三国以来投入兵力最多的大战,司马昭调集数十万大军,耗时一年才灭了诸葛诞的十余万大军,击退吴国十一万援军。

魏国国力的确最强,但再强能这么玩几次?

这也导致司马昭只能挤出四万大军支援长安。

今年司马昭还以皇帝曹髦的名义颁布诏令,加赋一成……

如果百姓的焦虑起来了,内部的矛盾也就会越来越剧烈。

两国的构成不仅仅只有士族豪强,还有大量在饥寒临界线上苦苦挣扎的寒门、庶民、屯田客。

这些人才是支撑魏国、蜀国的真正的力量。

士族豪强肯定不会把自己血肉割下来喂养朝廷。

而士族豪强也有强弱之分,实力不济的豪强其实也是受盘剥的对象。

“派人去蜀中、中原,散播流言,哄抬粮价,挑起事端,用一切手段把他们的粮价搞上去!”其实不用杨峥的这道命令,魏蜀两国粮食涨价是必然。

钟会十四万大军压在关中,蜀国也在积极备战,粮食物资送往汉中前线,国内涨价的不止是粮食。

而魏国为了供养这十四万大军,中原的粮食肯定要向关中输送。

加上魏国本就空虚的现状,粮食涨价是一定的。

三个势力虽然互相敌对,但经济上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

凉州粮食价格上涨,也一定会传导进中原和蜀中。

这才是降维打击。

老老实实的收购粮食要收到什么时候?

老老实实的跟司马昭玩攻城略地,玩得过中原?

以凉州的现状不搞点骚操作怎么破局?

庞青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属下这就去办。”

洛阳。

自司马昭升任相国之后,国内大小政务已经不需送入宫中,曹髦仅有的一点权力也丧失了。

郭太后亦是如此,被他的从兄弟们和叔父完全架空。

明帝设置的外戚、勋旧、士族互相牵制的格局完全被打破。

当年汉献帝还有诸多汉臣支撑着,现在的曹髦放眼朝中,只有一个庶族出身的王经还站在他身边。

不过转机似乎到来。

甘露四年五月,征南大将军、司空王昶病逝,魏国出现一丝权力空隙。

本来最合格的接班人是王基,担任荆州刺史多年,熟悉荆襄战局,但王基被斩于长安,剩下的人选就不多了。

荆州乃三国交界之地,常年大战,非重将不能守。

司马昭一时也不敢把司马家的几个废料送上去。

朝中提议由州泰担任征南将军。

司马昭一直犹犹豫豫。

关中、荆襄、扬州三镇非比寻常,常年驻扎几万、十几万大军。

放在外人手中,终究不放心。

好不容易熬死王昶,现在全部交给州泰,司马昭也不放心。

在贾充的建议下,司马昭将荆州一分为二,陈骞任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新野。

州泰任征虏将军,都督江南诸军事,镇襄阳。

不过荆州刺史一职空缺出来。

谁都看得出,王昶死后,荆州兵权是一块肥肉。

朝堂上争论不休。

皇帝曹髦也加入角逐之中,推荐尚书王经,当年他就担任过江夏太守,熟悉荆州情势。

皇帝在朝堂上是孤家寡人,但郭太后不是,暗中助力了一把。

司马昭考虑到自己刚刚晋升相国,不宜逼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