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7章(1 / 2)

加入书签

今日将崔季舒唤来,便是询问将那十万匹布,回借给萧纲,对自家国库的影响。

崔季舒在心底计较一番好,回答道:

“陛下,今年若不起倾国之战,臣以为可行。”

高澄闻言颔首,他今年也想养兵休战一年,去年夺了汉中,又声势浩大去了趟江南,国库开支着实大了点。

当然,也有好消息,淮南与江汉,早已经恢复生产,而这两地土地肥沃,水热充足,使北齐国力再上一层楼。

高澄又问向封子绘,说道:

“此前借给萧纶一部分兵械,如今武库之中还剩多少?”

封子绘如实报上具体数目,高澄见武库充足,便开口道:

“准备好能供应十万大军一战的刀枪弓矢。”

封子绘当即应下。

有了布绢,又有充足的兵械,萧纲要做的只剩安抚、激励此前战败的将士。

当然不是高澄主动送布、送兵器,届时自会有建康朝臣提议往洛阳拆借,愿意给小高王做事的东梁大臣可不在少数。

事情交待下去,高澄又陷入了纠结之中,平心而论,他自然是希望东梁能胜,自己才能应西梁之请,出兵南下,顺势掌控浔阳朝廷。

但柳仲礼有几斤几两,高澄再清楚不过,指望他对上王僧辩、王琳、杜龛等人,未免天方夜谭。

犹豫再三,在崔季舒、封子绘告退后,高澄又命人传信韦孝宽,将出征人选由柳仲礼更改为吴明彻。

同时又命韦孝宽想办法离间萧绎、王僧辩,无需策反王僧辩,只需往萧绎那一头下功夫即可。

王僧辩再是忠心耿耿,想来也禁不住萧绎逼迫。

至于吴明彻,哪怕是败了,有建康群臣求情,也不会出什么事,毕竟此前柳仲礼在东梁山大败,如今不还是掌兵大将。

这段时日以来,建康的消息从未停过。

此时的江东,除了禁军与原太子卫率由韦粲统领以外,其余精兵,尽由柳仲礼与吴明彻统御,柳仲礼驻军于东城,吴明彻驻军于朱雀航。

萧纲有心想收回兵权,但北齐三万大军枕戈在侧,他也只能信任自己的心腹。

昭德五年(552年)二月初七,京口有人秘密来到建康,向暗中投效的朝臣递去消息,便是让他们鼓励萧纲重整武备。

徐陵不辱使命

自二月初八开始,萧纲便陆续收到许多朝臣上表,请求天子振作,虽时局危难,更当奋发图强,兴复国家。

过往哪怕是萧衍时期,也如一潭死水的建康朝堂,许多年也没有这样的振奋景象。

但萧纲有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苦于囊中羞涩,只能徒呼奈何。

好在有大臣提出向北齐拆借,这一提议得到众人的赞同,纷纷毛遂自荐,愿往江北游说高澄。

见臣子们如此踊跃,也给日益颓丧的萧纲打了一针强心剂。

“能得诸君共济,何愁国家不兴。”

萧纲感慨群臣公忠体国之余,命心腹徐擒之子徐陵渡江北上,往洛阳游说。

徐陵也在劝谏萧纲振作的臣子之列,但确实未与北齐暗中勾结。

之所以选择他,实在是萧纲错估了游说高澄的难度。

徐陵的才华无需质疑,自小就被赞誉为“天上石麒麟”、“当世颜回”,更重要的是此人有口才,萧纲看中的就是这点。

四十五岁的徐陵受命以常侍一职出使,在与京口镇将段韶沟通后,得以渡江。

车马一路北上,徐陵怀揣忧国忧民之心,根本不知道自己此行是白捡的功劳。

俗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几年徐陵的诗作颇为高产,与以往轻靡绮艳的风格不同,更多了许多伤遇感时,离愁别恨的作品。

诗文陆续传到北地,据说得了齐主高澄的欣赏,也是他出使的原因之一,一如当年高澄因温子昇的才华得萧衍喜爱,便派他两次出使江南。

高澄这些年也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至少在人前是这样的表现得,甭管他看没看进去,至少在大臣觐见的时候,手里总是捧着文集。

还大言不惭地对鲜卑勋贵们训导道:

‘朕每日忙碌于国事,仍手不释卷,常有所得,也望诸君努力。’

更不会在破坏规矩时,与人说什么我乃蛮夷。

高澄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标榜渤海高氏的出身,只是渤海高氏也没沾到他多少光。

徐陵来到洛阳以后,高澄听迎接之人转述来意后,却对徐陵的态度很是冷淡。

据说高澄在私底下曾与杨愔抱怨:

“朕御极五载,勤俭度日,不曾兴建园林以自娱,却要我为江东纾困解难,是何道理!”

至于这些话是怎么从宫里传出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但在洛阳城里流传甚广,连徐陵亦有耳闻。

当然了,徐陵到底是江东使者,高澄虽说不愿见他,还是派了魏收代为接待,总不能失了礼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