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6章(1 / 2)

加入书签

崇祯皇帝在心里感慨一句,看向汤若望,对这帮聚集的西洋传教士,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就是要利用好传教士,来吸取西洋的精华,摒弃所存的糟粕,发展壮大本土的科技体系。

大明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其实已被西洋甩来一截。

若不趁早奋勇直追的话,那双方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拉得更大,这不是崇祯皇帝所想看到的。

毕竟身处在大航海时代的风潮下,大明不该只把眼界,仅仅局限于大明本土,更要学会放眼看世界。

“五万两银子够不够?”

崇祯皇帝放下千里镜,想了想,说道:“钻研千里镜这个事情,要在武备院这边,定下相应的调调。

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制造出相应的千里镜。

对了汤若望,在西山武备院那边,所聚拢的那些传教士中,是否有精通玻璃制造的人才?”

“陛下说的是琉璃?”

汤若望略带迟疑,看向崇祯皇帝说道:“有的,据臣所知晓的情况,至少有七人,精通琉璃,尤其是……”

“有就好!”

崇祯皇帝伸手对汤若望道:“这样,等你们离宫回西山后,将那些精通琉璃的传教士,全都调到一个地方。

王伴伴,你叫内厂这边,筛选一批年轻的工匠,去西山接受培训。

琉璃的烧制事宜,要叫他们尽快学会,朕要在皇庄这边,建造几座烧制琉璃,生产琉璃的厂。”

玻璃这种东西,很早就制造出来了,不过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大明,包括先前的元朝等,并未将这一产物,有效的利用起来。

玻璃制品在大明治下,是很稀缺的,也是相对昂贵的。

可在崇祯皇帝的眼里,那就是一堆沙子,经过特殊的工艺生产,所制造出来的。

要是皇庄这边,能掌握相应的生产工艺,批量生产玻璃制品,贩卖到大明各处去,那绝对是不错的进项。

“以后武备院这边,每月都要呈递一封奏疏。”

看着宋应星、汤若望他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除了研制火器火炮外,像其他方面的制品,也要多多探讨。

具备实用价值的,不管需要多少银子,朕都会及时划拨的,不要觉得浪费银子,从事研究这一块,花再多的银子,朕都不心疼。”

若非现在的大明,就是传统的农耕大国,连基础的原始工业体系都没有,崇祯皇帝都想叫宋应星他们,钻研蒸汽机了。

有了这一神器,在铺设成规模的铁路,那大明将会迈向何等的方向?

不过没有成建制的科技基础,乃至是原始工业体系,崇祯皇帝是不会想这件事情了。

不现实。

连走都还没学会,就想跑,那不纯粹的异想天开吗?

“陛下放心,武备院这边,定然会好好做事的。”汤若望闻言,当即表态道:“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

看来传教的魅力,让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一个个都想争取信任,这样天主教才能在大明壮大。

瞅着态度积极的汤若望,崇祯皇帝的心里暗暗说道,不过天主教也好,别的教也罢,想在大明传播,那不符合统治核心,不接受改造,肯定是不成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皇爷……这个汤若望,还有邓玉函他们,对于传教之事极为认真。”

在宋应星和汤若望离开后,王承恩想了想,微微欠身道:“在西山那边时,他们除从事的行业外。

在休沐闲暇时,就会主动去和西山一带的百姓,甚至是西山火枪营的将士,有相应的接触,宣讲天主教的所谓教义。”

“只是情况不是很乐观,对吧?”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说道:“若是朕没猜错的话,他们都碰了一鼻子灰吧?”

“是的皇爷。”

王承恩点头说道:“西山一带的百姓,都忙着从事的各类建筑,一天做工,得一天的工钱和口粮。

根本就没有功夫,理会这帮西洋传教士。

至于西山火枪营,那里的将校,在知晓此事后,便杜绝非营地的人进入,除非有武备院所发令牌。”

天主教也好。

其他西洋教派也罢。

在漂洋过海传进大明以来,受众面并不是很大,多局限于些许官员,或者是读书人的身上。

像挣扎在底层的百姓,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谁有那闲情逸致,浪费宝贵的时间,去信西洋的神啊,仙啊。

那有大明的城隍庙,土地庙灵吗?

那有大明的各路神仙灵吗?

“嗯,给西山火枪营的那帮将校,每人发放三十两银子。”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说道:“就说是朕赐给他们的,另外告诉他们,明面上要对西洋传教士,保持热情,不准慢待了他们。

但是西山火枪营这边,禁止信奉所谓的教派,至于该怎么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