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3章(1 / 2)

加入书签

面对这样的情况,朝中的一些文官,虽不喜天子倚重武将,但也没办法多说其他,毕竟大明境内的叛乱,的确太严重了。

可现在天子增设这般多讲武堂,甚至还将西苑讲武堂,改名为皇家军事学院,这摆明就是想抬武将群体的地位啊。

王洽、李邦华他们可以预见,此事在朝传扬开来,肯定会引起不小的风波。

但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增设的这批讲武堂,不动用国库的银子,全靠天子内帑支撑,就算是再反对,天子该做,还是会做的。

“陛下,臣觉得用一年的时间,裁撤掉宣府镇、顺天府、永平府所辖卫所,时间有些过长了。”

王在晋看着手里的公函,皱眉说道:“通过裁撤京卫的经验,此事不能拖延太久,不然会生出诸多风波。

况且在明确京畿卫戍驻防时,四镇总兵官,各地镇守副总兵官,是先行明确下来的,军机处这边,完全可以明发上谕,着各处落实守土有责。

有兵部的配合行事,臣觉得裁撤卫所一事,定在半年之内落实下来,反而对国朝更为有利。”

“关于这件事情,卿家详细拟定一份奏疏。”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王在晋说道:“裁撤掉上述的这批卫所,并不代表朝廷就要放弃他们。

就像各地的卫所兵,能分到相应的土地,若是他们能通过筛选简拔,是能补充到各地驻防军为兵的。

以后涉及京畿卫戍的各部军队,不管是粮饷发放,还是军械火器等装备,以明确定下的各部员额为准,兵部这边每年要进行巡察。”

崇祯皇帝这次下定决心,要调整京畿卫戍驻防,想达成的目的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整顿贪腐的弊政。

大明军队的腐败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那大明就不能称之为拨乱反正事了。

整个大明的军队体系,崇祯皇帝或许有些鞭长莫及,但围绕京畿拱卫驻防的军队,他却能逐步掌控起来。

“陛下,关于审查世袭卫所官一事,能否等局势明确了,再进行集中审查?”黄立极皱眉说道。

“毕竟调整和厘清京畿卫戍,本就牵扯到很多层面,若是这件事情同期进行,难免会叫一些人心生惧怕。

倘若在此期间,一些有问题的卫所官,煽动和蛊惑治下卫所兵,对抗朝廷的决定,这对京畿的稳定并不好。”

“嗯,的确是这种情况。”

崇祯皇帝点头道:“贪多嚼不烂,此事就依卿家之言,不过事后的审查,必须要严格推行下去。

京畿一带的卫所糜烂,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世袭卫所官所致,不然当初建虏进犯关内,也不会这般的顺利。”

要论整人这一套,文官敢称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先把事情做了,把你捧的高高的,等局势平稳了,再痛下狠手收拾你。

“陛下,除了您所明确的那批镇守副总兵官,臣觉得像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这些重要的关隘,应明确镇守参将之位。”

李邦华神情严肃道:“围绕京畿卫戍,应当明确三道防线,外围的长城防线,中心的镇守要隘,核心的京城防线。

相较于中心与核心两个区域,有着明确的兵马驻守,这外围的重要关隘,必须强化他们的职权才行。”

“的确。”

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京畿卫戍的整体驻防,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考虑到每一处要点。

这件事情,军机处上下要进行研讨,明确这部分的相应调整,必要的话,可增扩部分员额。”

别看王洽对京畿卫戍的调整和厘清,心里充满了担忧,但是王在晋、黄立极他们,却表现出很积极的态度。

恰恰是经历过建虏进犯关内的事情,使得他们心中都明白一点,想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朝廷就必须要痛下心来,解决掉过去存在的隐患和弊政,这样才能确保江山社稷的稳定。

对于王在晋他们的表现,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欣慰,军机处这个机构,当初的确是设立的很好,不然想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弊政,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就京畿卫戍的君臣奏对,在乾清宫这边进行了很长时间,很多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地方,黄立极、王在晋他们,都逐一进行了补充,这使得崇祯皇帝对后续的京畿卫戍调整,可谓是充满了信心。

宗学

想叫大明拨乱反正,不再重走先前的老路,就必须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且不能局限于儒家思想那一套。

新学是这般。

军校是这般。

宗学是这般。

崇祯皇帝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来支撑起他的构想和谋划,重建支撑起大明的梁柱,或许要很长时间,但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

“果真和预想的一样,京畿卫戍的调整,在朝传播开来,就会引起风波啊。”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倚靠在龙椅上,放下手中奏疏,对王承恩说道:“看看朝中这些大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