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79章(1 / 2)

加入书签

特别是一项项谋划部署落实,倘若敢有任何的懈怠或迟疑,那就会出现拉扯的趋势,这绝对不是崇祯皇帝想看到的。

有崇祯皇帝这般勤政的榜样,也使得内务府上下,跟着一个个都拼命的干。

不干不成啊。

有任何的松懈或怠慢,那就跟不上内务府的节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结果就很明显了,淘汰出局。

末位淘汰,这就是崇祯皇帝在内务府灌输的理念。

毕竟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一旦取得相应的成效,那么紧接着就要开启新阶段变革,到时内务府大批职官,就将擢升到全新的岗位上。

足够好的官俸待遇。

足够好的仕途前景。

仅仅是满足于这两点要求,就让大批的内务府官员,一个个铆足劲儿的向前冲,特别是激进派,那一个个做起事来,根本就没有其他想法,就是要把份内之事做好。

能够在原有时间线上,在大明江山倾覆之际,一个个敢于向侵掠的建虏迎战,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董志宁这批人才只要能培养出来,就能转化成维新派的急先锋!

事实证明,崇祯皇帝的这一构想是正确的。

经过前期的沉淀和培育,被纳进内务府体系下的人才,都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迸发出无穷的能量!

“继续说刚才的事情。”

崇祯皇帝看着一旁的张同敞,皱眉道:“想要推动维新变法的落实,调整修订大明律法一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这些时日的盘查,包括调阅各类案牍,卿家也是能看出来的,大明多数的群体,对于没有言明,却已揣摩到的维新变法,存在着极强的抗拒。

自古以来推行新法变革,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牵扯到很多层面,稍有不慎,会爆发很大的危机。”

“陛下英明。”

张同敞拱手作揖道:“想要确保新法变革的推行,就必须要让更多的底层群体,知道朝廷做这些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

倘若被别有用心之辈,暗中煽动舆情,蒙蔽底层群体,就会出现民乱,甚至严重的话会形成叛乱。”

“朕也是这个意思。”

崇祯皇帝点头道:“所以朕打算叫卿家所领差事,能够有效的和底层联系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明律法的调整修订,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就像摊丁入亩一事,当初在河南试行时,就被一些家伙利用起来,煽动起不小的舆情,让治下的百姓甚是抗拒。

错非是孙传庭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顺势调整相应对策,让河南赈灾行署上下,深入到各地讲解摊丁入亩,恐河南这个地界,将会爆发大规模的叛乱啊。”

改革难啊,仅仅是一个时间差,就能形成较大的信息差,对待一些不知晓真相的群体,就极有可能被利用起来,继而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成果(4)

“发展每到一个时期,就要懂得及时总结和调整,倘若只因取得一些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那么发展就不可能长效维系。”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堆积的案牍,对殿内诸臣说道:“这段时间,内务府上下辛苦了,顶着压力,不劳辛苦,盘查着各领域的账目。

从朕推行维新变法以来,北方诸省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受灾、备灾、赈灾这一层面,形成了极为显著的成效。

不像过去那样,对待突生的灾情,就是被动的承受,导致受灾地区的情况,往往都是很严峻的。”

天子竟然提及维新变法了。

钱肃乐、黄道周等内务府大臣,听闻崇祯皇帝所讲,一个个流露出各异的神情,这让他们品位到不同的讯号。

一直以来,崇祯皇帝所谋划的维新变法,就是一直在做,用各种由头去落实,但是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过。

毕竟新法的名义一旦推出,就必然会引起很多矛盾,继而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是崇祯皇帝总结历朝历代的新政实行,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想要将维新变法之事,能长效的在大明治下推行起来,就必须培养一个人才梯队,让他们能交替的向前迈进。

维新变法推行至今,内务府发展至今,算是实现了崇祯皇帝的这一构想,也让他看到新法贯彻的希望。

“知道最让朕觉得欣慰的,是哪一领域的长效改变吗?”

看着神情各异的诸臣,崇祯皇帝面露笑意道:“答案也很显而易见,就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其变化之大,让朕都觉得惊奇。

过去存在一种说法。

叫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穷兵黩武必危。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自从万历朝后期算起,就因为一个猖獗的建虏叛乱,导致国朝蒙受多少损失,朕常常就在想啊,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叫人难以接受的现状呢?”

“启禀陛下。”

张肯堂走上前,作揖应道:“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