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80章(1 / 2)

加入书签

辛毗看了袁熙一眼,没有再劝。

袁熙说得也有道理。

两人一起走的可能性不大,他一个人走,反倒不容易引起别人警觉。

相比于袁熙,他没那么重要。

想救出邺城里的人,就要有足够的力量。眼下的汝颍人中,掌握兵权的有两个:一个是对面刘备麾下的陈到,一个是幽燕都护荀攸。

荀攸不仅手握重兵,还是他的亲戚,影响力无疑要比与他素未谋面的陈到大得多。

“既然如此,那将军多保重,切莫鲁莽。”

袁熙点点头,移步案前,迅速书写了一封手令,又取出一块腰牌,塞给辛毗。

辛毗也不客气,接过来看了一眼,小心翼翼的收好。

他回到自己的帐篷,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便带着几个亲卫出了大营。

有袁熙的手令和腰牌,他没遇到任何麻烦。负责盘查的将领朱灵还和他说了几句话,开了个玩笑。

出了大营,辛毗上了车,回头看了一眼中军大营,忍不住一声叹息。

他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看到袁熙。

兔死狐悲

辛毗离开之后,袁熙很快就召集诸将议事,宣布撤军。

这次袁熙出兵青徐,前后历时一年有余,先胜后败,如今不仅要放弃青州,还要全面收缩,退守邺城,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但是面对审配的命令,也没人敢拒绝。

虽然审配没有解释,但有点脑子的人都清楚,审配做出如此决定,大概率是出了大事,逼得审配不能不退守邺城,做最后的抵抗。

联想到袁绍被袁术生擒的事,大部分人都将原因归结于袁术即将南下。

毕竟袁术的女婿黄猗就在睢阳。如果他们翁婿二人联手,南北夹击,再加上太原、上党的威胁,审配肯定招架不住。为了防止被分割包围,全军退守邺城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安排好行军顺序之后,袁熙率先撤退了。

张郃奉命殿后。

张郃没有单纯的殿后,他派出大量斥候,逼近孙策、刘备的大营侦察,一副随时准备发起进攻的姿态。

双方交战多时,孙策、刘备多次吃过张郃率领的骑兵苦头,不敢有丝毫大意,第一时间加强防备。等他们反应过来,袁熙的主力已经进入平原国,撤过黄河。

孙策首先收到消息,勃然大怒,想率部追击,却被刘备阻止了。

刘备做过平原相,了解平原的地形。如今是冬季,大河断流,没有天险可言,最适合骑兵奔驰。张郃又骁勇善战,没有足够的骑兵与之对战,草率追击,只会陷于被动。

孙策骑兵数量有限,倒也不敢轻举妄动,便接受了刘备的建议。

袁熙突然撤退,刘备、孙策摸不清底细,不敢轻易追击,更不敢随便进入冀州作战。刘备退回徐州,逐一收复失地。孙策则返回北海,正式接管北海国的政务、军事,同时派人进入冀州打探消息。

很快,他们收到了长安来的诏书。

天子要求他们集结大军,储备粮草,准备进入冀州作战。

这时候,他们才知道形势的变化超出想象,一场大决战即将到来。

——

诸城。

陈登环抱着手臂,在城墙上慢慢踱着步,眼神忧郁。

朔风劲吹。虽然穿着厚厚的皮裘,他依然觉得寒气入骨。一想到将来还要去辽东作战,他心里就有些担心。

冰天雪地之中,如何作战?

虽然心里一直有疑问,但他却没有说出口。因为他清楚,辽东再冷,也不如塞北,不如休屠泽。

既然天子能做到,就连颍川人荀攸、广陵人臧洪能做到,他也应该能做到。战功不是那么好立的,否则人人都可以封侯了。

诸葛瑾快步走上城墙,看了一眼,追上陈登。

“将军,这大冷的天,还来巡视?”

陈登停住脚步,伸手在城垛上轻轻拍了拍。“诸城再冷,还能比辽东冷?”

诸葛瑾哑然失笑,随即附和道:“将军未雨绸缪,令人钦佩。”

陈登苦笑。“子瑜,你我之间,就不用说这些溢美之词了。哪来什么未雨绸缪,我只是越来越看不懂朝廷的心思了。请你来,就是和你探讨一番,希望你能为我解惑。”

诸葛瑾会心一笑。

知道陈登邀他在城墙上见面,他就知道陈登的用意了。这大冷的天,除了当值的士卒,没人会闲得到城墙上闲逛。在这里说话,不用担心隔墙有耳。

陈登这么重视他的意见,自然是因为他的弟弟诸葛亮在天子身边,而且倍受天子信任。

只是陈登并不清楚,诸葛亮是个极端谨慎的人,绝不会在家书中透露任何不该透露的信息。

这一点,他之前就暗示过陈登,陈登也表示理解,后来就没问过相关的问题。

现在,陈登这么做说明他是真的慌了,迫切的想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