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9章(1 / 2)

加入书签

杜畿站在一旁,神情未变,心中却是感动不已。

他是司徒府的人,就算杨彪赏识他,也不能不顾忌别人的看法,直接推荐他出任太守。但周忠是司空,当面提议让他出任守相,太尉贾诩一向不管这些事,遇到这种情况,大概率会表示赞成。

如此一来,等于三公合议,理由很充足。

杨彪微微颌首,却没吭声。

过了一会儿,贾诩拱着手走了进来。杨彪起身,引贾诩上堂。周忠却坐着不动,将剩下的半杯茶喝完,才慢悠悠的起身,到堂上就坐。

“太尉,冀州可有捷报?”

贾诩微微一笑。“冀州暂时还没有捷报,但塞外却有。周瑜、蒋干出使归来,天子甚是欢喜,特地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他们带回来的消息。”

周忠一怔,眉梢不由自主的跳了两跳。

周瑜回来了,而且带回了重要的消息?这可是好事。问题是周瑜事先没给他一点消息,他居然还要从贾诩这里听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消息能让天子特别召开会议,还第一时间通知太尉府,足以说明周瑜这次出使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

“方便说么?”杨彪问道。

贾诩摇摇头。“不是急务,还是司徒先说吧。”

杨彪没有再问,从案上取过一份公文,交给杜畿。杜畿转身交给了贾诩。贾诩看完,又递给周忠。

周忠打开,扫了一眼,不禁眉头一皱。

袁术请求致仕,天子接受了他请辞幽州牧,却不打算让他致仕,要安排他去修复洛阳两宫,要求三公商量一个合适的职位,并拟定幽州刺史的人选。

这封诏书很简单,但意义却极大。

一是命袁术修复洛阳两宫,朝廷却不要求司徒、司空府配合,也不安排资金和物资,只讨论给袁术一个官职。

二是幽州牧没了,以后只有幽州刺史。

后一点也就罢了,罢州牧,重设刺史,是朝廷的既定方针。

但前一点非常诡异。

按理说,修复两宫这样的大事就算不交给负责水土的司空,也应该交给专门负责宫室修建的将作大匠。现在天子既不提司空周忠,也不提将作大匠黄承彦,直接将任务交给了袁术。

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袁术放火烧宫的罪行。

周忠吁了一口气。“天子真是宽仁,先是赦免了吕布,如今又让袁术将功折罪。”

杨彪、贾诩点头附和,却不说话。

这件事的重点不是在这里,说得再好听,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天子只要求三公商量袁术的官职,却不要求司徒府、司空府拨付资金和物资,袁术如何才有完成任务?

如果不是相信天子没有逼死袁术的动机,他们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修复两宫,难道天子是要还都洛阳?”周忠又说道。

杨彪摇头否定。

这个问题,他接到诏书后就考虑过了,觉得不太可能。

天子虽然没有明说,但他在长安城南修太学,迁都关中的态度已经表露无遗。退一步说,就算要迁都洛阳,也没有只让袁术修复两宫的道理。

至少是整个洛阳城,还要包括城外的太学、明堂、辟雍等设施。

“文和,嘉谋,你们应该还记得天子之前将刘表留在洛阳,让他绘制残洛阳图卷的事。”杨彪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两件事,会不会有联系?”

贾诩蹙着眉,沉吟不语。

周忠心里却咯噔一下,有些不安起来。

他在洛阳多年,对洛阳很熟悉,知道城中遍布逾制的权贵豪宅,袁氏就是其中的典型。只是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保持默契,经常拿出来批评的是张让、赵忠等人的宅第逾制,士大夫的则避而不谈。

如今天子让刘表去绘制洛阳图卷,又让袁术去修复两宫,也许是一种无形的暗示。

天子给士大夫留面子,不揭破这些事,但是要士大夫亲自动手,清除这些违制的证据,并将这些拆下来的物资用于修复两宫。

周忠抚着胡须,意味深长的说道:“依照礼法,属于宫室的归宫室,属于百姓的归百姓,各归于其位,自然相安无事。”

贾诩点头附和。“这的确是个选择,君臣各依其礼,复礼于仁,共兴王道,合乎圣人之意。”

见贾诩、周忠都赞同,杨彪随即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物资解决了,人力怎么办?洛阳周边百姓不是死于战乱,就是外逃,户口十不存一,没有足够的民伕可征。文和,能不能由当地的驻军来配合一下?”

贾诩笑道:“抚军大将军随天子征讨冀州,前后左右四将军也随行,洛阳周边的驻军数量少得可怜,对付盗贼都有些勉强,哪有余力配合两宫修复。”

“那怎么办?”杨彪有些为难。

周忠突然说道:“我倒是有个办法,只是需要司徒府配合一下。”

“你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