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4章(1 / 2)

加入书签

“臣昨日听周瑜说起漠北之行,得知有商朝遗民在漠北极远之处,可能藏有连山、归藏之类的坟典。臣以为,可派孔融随使者北行,研究其语言、典籍,取回遗珠。《易》乃六经之首,三易更是三代之象征,若能取回连山、归藏,则不仅《易》可完璧,亦是大汉王道必兴之征兆。”

刘协听得有点懵,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随即又意识到周瑜在搞什么花样。

不得不说,这一招请君入瓮玩得很高明,用一个可信度存疑的会议为诱饵,直接钓上了孔融。

他只是有些奇怪,张昭难道不知道那些事吗?

他也不想想,他从渤海赶到赵国就累得不行,孔融快六十岁的人了,跑到几千里以外的极寒之地找什么商朝遗民,是不是有些太夸张。

“你确定孔融愿往?漠北可不是中原,一年有半年是冬天,冰雪覆盖,物资又奇缺。年轻人或许能支撑得住,他一个年近花甲的书生……”

张昭一听“书生”二字就觉得刺耳,忍不住说道:“陛下,孔融虽是书生,胸中却有浩然之气,放眼天下,哪里去不得?”

刘协被张昭噎了一句,也觉得无趣,索性点头答应。

“就依你。”

难兄难弟

张昭强烈要求刘协安排孔融去漠北。

态度之坚决,让刘协无法拒绝,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说完孔融的事,张昭开始汇报渤海这一年的发展情况。

总体而言,就八个字:开局艰难,前途无量。

所谓的开局困难,主要是指人口损失太大。具体而言,就是百姓迁出的太多,迁入的太少,不足以补偿户口的损失。

如今渤海可谓是地广人稀,户口只有全盛时的十分之一。

说到这些时,张昭有些心虚。

户口损失如此之大,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不仅不肯推进度田,反而将之前已经完成的度田又恢复了。大量百姓刚得到了土地,辛辛苦苦进行了耕种,却又被一纸命令收回,很多人对此怨言极大,一怒之下迁出了渤海。

渤海因此遭受的户口损失远超战争。

说得难听点,他心中的德政,在那些迁出的百姓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恶政。这些人大多分散在周边的甘陵、河间、平原,对他的名声造成了难以低估的影响,也让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但张昭觉得,困难只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政的益处会慢慢体现,世人会知道他的良苦用心,还他一个公道。

夫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普通百姓见识短浅,不理解他的用心,只由时间来证明。

刘协听完,默默点头。“户口不足的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请陛下放心,如今迁入渤海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是中原人。臣估计开春之后会有更多,春耕之前,渤海的户口可以再增加五成。”

刘协点点头,费了好大力气才忍住笑。

“当真如此?”

“臣不敢欺君。”张昭严肃地说道:“臣起程之前,累计将迁入的就有近千户,约有一万口。”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

他满意的不是渤海的吸引力,而是韩遂移镇中原的威慑力。

中原大族应该是感受到了压力,担心郡县会强制度田,所以提前迁出,去他们的乐土——渤海。

这样的人越多,将来中原度田的阻力就越小,闲置的土地也会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得到足够的耕地。

这才是他派韩遂进驻中原,监领兖豫二州的根本目的。

既然开了渤海这个口子,就要充分利用,将那些心存侥幸的人都赶到渤海去,加快中原度田的步伐。

与罗马的接触比他预期的更早,他必须加快速度,做好与罗马争锋的准备。

因此,他对张昭的心虚视而不见,反而安慰了几句,表示张昭需要的话,他可以帮忙。

比如安排一部分黑山军或者青徐黄巾残部进入渤海。

黑山军正打算全部出山,而青徐黄巾残部也有投降的打算。天下将定,没有人再愿意在山里苦熬。

张昭吓了一跳,委婉的拒绝了。

有户口固然是好事,但黄巾残部太难管了,还是离他们远一点。

刘协也没有坚持,与张昭交换意见后,就让他告退了。

具体的事,司徒府会去问责,不需要他和张昭计较。

——

九月中,贵人马云禄临盆,生下一子,重十四斤六两(1汉斤=250克)。

得益于马云禄强悍地的体格,以及坚持不懈的适当运用,生产非常顺利。从胎动到结束,也就是半个时辰。

严阵以待的太医们长出一口气。

上次皇后难产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马云禄虽然不是皇后,但她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丝毫不弱于皇后,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马云禄的顺产也证明了适当运动的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