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7章(1 / 2)

加入书签

因为此事,桓阶名声大噪,成为人人皆知的义士。

刘表也听说了他的名声,一度想辟他为吏,却被他拒绝了。

说起往事,刘协也有些奇怪,便在宴后闲聊时问桓阶,你是有先见之明,知道刘表不能成事,还是因为孙坚死于刘表之手,这才不愿与刘表为伍?

桓阶倒也坦诚,兼而有之。

他进一步对刘协解释说,刘表之所以能单骑入荆州,除了他个人的名声之外,离不开蒯越、蔡瑁等人的帮助。蒯越、蔡瑁都是南郡人,具体的说,都是襄阳附近诸县的人。他们对江南一向抱有偏见,得势之后,也只顾着他们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为其他人着想,更别提江南四郡。

刘先等人虽然因为名声受到了刘表辟除,却得不到刘表的信任。

桓阶早在朝廷为尚书郎时,就了解过刘表的事,知道此人无所成就,将来必败,再加上孙坚之死,他自然不想为这几年的安逸自毁名声。

刘协听出了弦外之音,恍然。“你之前不肯入朝,也是因为刘先吧?”

桓阶毫不掩饰。“正是。若非看到刘先外甥周不疑随侍陛下左右,纵使陛下今天降恩,臣也期期不敢奉诏。”

刘协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周不疑,不禁莞尔。

他和刘先的见面的确算不上顺利,刘先也受了不少委屈。

好在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刘先现任司徒府北长史,负责幽并冀三州事务。周不疑则在他身边为童子郎,朝夕请益包括算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出人头地是迟早的事。

“足下有楚狂遗风。”

桓阶笑了。“臣比接舆幸运,也比屈子、贾生幸运。人到中年,还能再为陛下效力,共赴王道。”

“这就是缘分。”刘协一声叹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当自助,而后天助之。若朕不努力,焉有与足下重逢之日。”

桓阶神情略显尴尬。

刘协话锋一转。“朕如此,大汉如此,长沙亦如此。桓君,说说你的看法。”

桓阶微怔,随即明白了刘协的意思,顿时心生惭愧。他刚才还以为刘协是嘲讽他未在朝廷落难时尽忠,现在才明白刘协是感慨人当自助,不能坐等恩赐。

仔细一想,的确如此。

朝廷有意开发江南,这几年也一直在努力,但归根到底,朝廷能给江南提供的帮助有限,反倒需要江南提供钱粮来供应大军征伐。

江南要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桓阶仔细想了想。“陛下,这是百年大计,臣不敢冒昧,还请陛下容臣思量数日,然后再禀。”

“理当如此。”刘协欣然答应,对周不疑说道:“你将司徒府关于在江陵建都的相关文书找出来,供桓君参考。”

周不疑躬身领命,去翻捡文书。

刘协又道:“虽说在江陵建都的想法暂时不可行,但江陵的优势却还是成立的。若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江南开发可事半功倍。”

桓阶表示赞同,随即又道:“陛下,臣倒是有个粗浅的想法。”

“说。”

“江南多水,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运兵运粮,运人运货,皆赖其力。豫章虽有船官,却以督造战船为主,无暇顾及民船。洞庭面积广阔,足以试船,若能在长沙建船官,专门制造民用的新船,或许有所助益。”

刘协心中一动。

经过几年努力,以及大量资金的投入,豫章船官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甚至搞出了螺旋桨的雏形——车船。但是这些技术目前只是用来造战船,为孙策出海征战做准备,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

如果能军转民,将这些技术扩展到民生领域,便能迅速产生效益,进而反哺造船技术的研究。

桓阶的这个提议正当其时。

不过,时机这么巧,不像是灵机一动,而是早有预谋。

豫章船官里就有长沙人,桓阶等人应该是了解了一些消息,知道造船技术的升级换代就在眼前,想借此机会,先分一杯羹。

利益有限,无法雨露均沾,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讨论,只能由桓阶在御前请旨。

长沙船政

“只建船官是不够的,还要建学堂。”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没有学堂的研发做支撑,就算建了船官,后劲也不足。豫章船官虽有能工巧匠,但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造战船上,能推广到民船上的技术有限,还是要专门建一个研究民船的学堂,自研适用于民船的技术才好。”

桓阶一下子明白了刘协的意思,有些犯难。

他当然知道建学堂的意义,但建学堂是要投入的,而且短期内不会有产出。长沙虽是江南四郡中实力最强的,却还是不能和南阳相提并论,户口不及南阳一半,经济实力更是相去甚远,能建普通的学堂,却未必能建造船的学堂。

普通的学堂只要提供屋舍、案几就能教学,船学堂却需要一个造船厂,不断的试制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