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82章(1 / 2)

加入书签

高柔很是惊讶,尚食监的服务这么周到、专业吗?

——

在太医署和尚食监的协助下,高柔很快就康复了,甚至比生病之前的状态还要好一些。

刘协收到消息后,接见了高柔。

看到高柔的精神状态,他很满意。“毕竟是年轻人,恢复得快啊。”

高柔上前拜谢。“臣何德何能,蒙陛下赐医药,又蒙尚食监赐食。”

刘协有些意外,问了一下尚食监的事,随即说道:“太医是我派去的,尚食监么,大概是卞夫人感受乡党之情,特地为你准备的,你不必谢我。”

“即使如此,若非陛下恩诏,尚食监又岂能为陛下与贵人以外的人准备食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唯陛下爱人,诸署才能如此尽心。”

刘协想了想,含笑点头。“你要是这么说,我就不谦虚了。术业有专攻。天下事千头万绪,非一人可以包办,所以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所专长非常重要。正如医士精研医药,尚食专研美食,你将来创律学堂,也要教导学生用心研究律令。国不可无法,如何立法,如何执法,都是一门大学问。”

说到了高柔的专业问题,高柔立刻严肃起来。

“陛下所言,诚为臣之心声。臣奉诏起程之前,也曾听司空教诲,当以仁心,助陛下修订旧法,制定新律。俗语云:抚琴先焚香,作书必净手。焚香、净手,既是正身,亦是正心。臣冒昧,敢为陛下,以何心立法?”

刘协一点也不意外。

高柔能得到周忠的推荐,必然在某些方面与周忠有共同语言,也代表了周忠的一部分意志。

但他并不担心这一点。

他相信高柔就算受周忠的影响,也不会固执到冥顽不灵的地步。

一是法律要适应时代,变化是固有的本性,研究法律的人不会像研究经学的人那么守旧,抱着五经不放手。

二是高柔毕竟年轻,今年才三十岁。他二十岁之后的这十年已经是新风渐起的十年,他又在司空府做了几年令史,不可能一点影响也没有。

“我君臣以王道为念,当然要以王道为立法之本。”刘协从容不迫。“商鞅生在战国,以争霸为念。张汤生在汉初,以强国为念。光武之后,儒学大兴,春秋决狱,一百五十年后,利弊也是有目共睹。如今要变法,首先要对之前的法做一番梳理,这个重任,你愿意接受吗?”

高柔大喜,躬身领命。“臣愿竭诚,以报陛下。”

立法之本

高柔与刘协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刚起程南行的时候,他还非常担心。一方面是周忠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听说了不少事,觉得天子并不是一个容易相处的人,尤其是他还有着陈留高氏的世家身份。

如果天子要刁难他几句,他一点也不意外。

他也做好了准备。

但他完全没想到,天子不仅没有刁难他,反而非常信任他,开诚布公的表示要以王道为念。

天子要践行王道并不是什么秘密,却不是所有人都相信。

觉得天子践行王道只是嘴上说说,为打压世家、强行度田找借口的人大有人在。

毕竟天子虽然还权司徒、司空,却没有完全放手,干涉两府公务的事常有发生。去年的海外逃归案最终判处得那么重,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天子震怒,直接干涉了司空府的决定。

如今要变旧法、立新法,天子会不会将私心写入成文的法律,很多人是有顾虑的。

司空周忠就是顾虑最重的人那一个。

现在与天子见面,天子坚定不移地说要以实现王道为目标,态度真诚,毫无掩饰,高柔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两人随即讨论了秦法以来的源流、得失,为律学堂的创建和新法的制定定下基调。

具体的条文,刘协没有多说,这方面不是他的专业,也毋须他操心。

他看重的是新法的原则。

为此,他郑重地向高柔重申了四民皆士的两点意义。

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大家都是士,不能因为你是读儒经的就高尚一些,我是修木学、医学的就低人一等。礼不下庶人那一套暂时不论,将来制礼的时候再考虑,但刑不上大夫不要再提了。

刑不上大夫本是给贵族留体面,但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变了味,变成了权贵枉法的借口。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在新法中予以遏制。

如果犯了法,一律平等。该杀的杀,该流的流,该徒的徒。

二是法律是底线,不能强人所难,尤其是不能逼百姓造反。

秦法之所为恶,就恶在他剥夺了百姓的其他选择,让百姓除了耕战之外,没有任何出路。不仅如此,秦法还利用苛刻的条文设下陷阱,使百姓动辄触法,一不小心就成了罪犯,成了国家免费的劳动力,被敲榨至死。

汉承秦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